繁体中文简体中文
 
 
联合知识.酷!
台北市
动物零安乐死 不能只是帐面慈悲
发表:2015/01/12

走向零安乐死 不能只是帐面慈悲
【2015-01-11 联合报 社论】

立法院去年底送给台湾一个尊重生命的大礼:朝野在《动物保护法》修正草案达成共识,两年後全台动物收容所将「零安乐死」,动物收容所收容超过十二天的流浪犬猫将不再扑杀。若本会期三读,二○一七年起台湾将终结「十二夜」悲歌。


这是台湾动保运动史上值得庆贺的进步。流浪动物问题是台湾长久以来让人不忍直视的疮疤,政府部门拿不出有效作为,任凭动物在收容所上演相残、扑杀、被当成「废弃物」处理的景象。二○○二年花莲动物收容所爆发狗吃狗事件,狗饿到啃食别的狗,被咬的狗儿痛苦挣扎,景象骇人。前年作家九把刀出资拍摄纪录片「十二夜」,揭露收容所十年来不变的真相。

去年九合一大选中,「零安乐死」、「打造友善动物城市」出现在多位县市首长的政见之中,政治人物开始以「动物权利」拉拢选民。其後,立法院对《动保法》修正草案有了共识,「零安乐死」若顺利三读,十二夜的哀愁终得休止。

然而,「零安乐死」不能只是帐面的慈悲,「零安乐死」也不该只是收容所的单点改变;政府必须有全盘的思维,减少流浪动物的产生,养成民众珍视生命、爱护动物的自然心,所谓零扑杀才有正面的文明意义。试想,全台公立收容所一年收容十一万多只犬猫,每月平均「安乐死」两千余只,一年的扑杀量达两万五千只;如果民众弃养的动物不能减少,要达成「零安乐死」的目标,以现有的经费与人力绝无可能。

民间动保团体早已示警:如果不从「源头控管」下手,盖再多、再大的收容所,也容不下所有流浪动物。其结果,是照顾品质低落、动物攻击互斗,罹病犬猫交叉感染,在极度痛苦中死去。果真如此,零安乐死政策恐只是制造更多犬猫炼狱。

所谓「源头控管」,是要在动物沦落街头前即采取防范措施。首先,要管制繁殖场的无限繁殖;其次,管理宠物自由化、商品化的销售;第三,落实犬籍晶片管理,严惩饲主的弃养;第四,思考是否课徵宠物税、提供动物行为课程等。总之,要让民众对饲养宠物负起责任,若有弃养或虐待即应给予惩处,让他们懂得对「毛小孩」的生命负责。

在街头政策上,推动多年来已有成效的「T(诱捕)N(节育)V(疫苗)R(放回)」政策,应扩大与民间团体合作,以放大战果。对於流浪犬,必须设立捕犬门槛,落实「精准捕捉」,确认犬只已不适合在社区生存,才施以人道捕捉。而不是像今天这般,只要有人不想看到流浪犬出没,一通电话就能叫清洁队把狗抓走,再用公帑扑杀。民众不能自私地把流浪动物赶出生活地盘,欲除之而後快,这种「人类沙文主义」早该退场了。

此外,推动收容动物的认养,与繁殖场的管制必须双管齐下;不能一面在那里纵容商业繁殖买卖,一面又无尽地收容被弃养的猫狗。要减少宠物弃养,首须鼓励民众积极领养流浪动物,让人们以领养为荣;动物买卖的减少,自然可间接降低弃养数量。以送养率高达九成的德国为例,与民间专业团体合作,由专人考核领养人的住家环境、家人态度、在家时数等。在德国,一天外出工作八小时以上的单身者通常会被排除;这点,在台湾或可通融,否则很多人都将失去领养资格。

收容所是流浪动物的末端,但它的经营方式,绝对不止是捕捉、留置和扑杀动物。收容所其实可以自我改造,摇身变成「生命教育基地」,取得「环境教育场所」认证,提供动保教育;每一只动物的流浪故事,也都可以成为生命教育的教材。过去,必须铁着心肠扑杀动物、再为牠们拈香祭魂的动保人员,则可以接受训练转型成为「动物行为谘询员」,协助民众解决犬猫融入生活的障碍。

在新法实施之前,农委会还有两年缓冲期,不妨把重点放在关注流浪犬猫进入收容所前的防范规划,把生命教育当成思考核心,才能让「零安乐死」不致成为一场自欺欺人的梦幻呓语。台湾要成为友善动物的国度,我们面对「文明」二字才能够不汗颜。